2016年1月1日起,北京市實施新修訂的《北京市定價目錄》,其中機動車檢測等收費標準放開。于是,很多檢測場紛紛提高檢測的費用,據了解在過去2年的時間里驗車費漲了近50%。
同時從去年9月1日江西省車輛安全技術檢測費政府審批放開,然而實施市場定價的第一天,南昌市車輛檢測機構的車檢價格不約而同地上調。
從上述兩件事件可以看出,既然車檢費政府審批已經放開,如果經營者根據經營情況進行調整,是其正當權力,我等無何厚非。但是,像這樣放開當開就“一放即漲”,而且步調、幅度、時間節點都十分類似,難免不讓人懷疑這是經協商的聯合漲價。
客觀而言,既然車檢費政府審批已經放開,如果經營者根據經營情況進行調整,是其正當權力,我等無何厚非。但是,像這樣放開當開就“一放即漲”,而且步調、幅度、時間節點都十分類似,難免不讓人懷疑這是經協商的聯合漲價。
即便此次北京車檢費“一放即漲”不存在串通漲價,但短時間內能夠有底氣大幅漲價,未嘗不是車檢機構服務能力有限、供不應求的結果。也就是說,北京此次車檢新一輪漲價,表面上是市場正常競爭形成的,但本質上卻是市場供求畸形,是當地市場發育不平衡的結果,也是一種市場不健康的體現。
市場價格放開不是完全放開監管,更不代表對相關行業市場健康發展和引導的撒手不管,相反卻是對相關監督和行業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更細的要求。因此,面對此次北京車檢費“一放即漲”的問題,有關方面絕不能把這簡單看做是市場行為而放任自流,而是要深入的思考和觀察,甚至立即行動,對這樣的“一放即漲”涉嫌串謀價格壟斷等進行調查處理,恢復當地正常的市場車檢及價格秩序。同時也要針對北京市場每年大量超額的車檢服務需求,通過政策、資金等扶持,引導更多的車檢服務主體進入市場,平衡市場供需,讓充分的競爭來形成合理的市場車檢費價格。而這,對全國各地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。